2021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数据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复工复产,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大量涌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展望2021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将持续加大,工业企业将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提升,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持续深入,数据资产有效运营和价值转化将成为各类主体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数据量激增等带来的技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有待统筹和优化调整,大数据融合应用不充分等问题。

  • 大数据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到,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物联网加速渗透的背景下,推动全球数据呈现倍数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庞大的数据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85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1年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赶超1.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0%。(详见下图)

  • 2021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 从应用突破到底层自研,大数据技术步入创新突围期。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各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主体持续增加、应用需求大量激发,先进、通用的技术路线无法适应庞大、多元、复杂的融合诉求,与业务特点相匹配的个性化、定制化大数据解决方案日益受到青睐。

展望2021年,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拥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在大量创造数据应用新场景和新服务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基础平台、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研发,并有望在混合计算、基于AI的边缘计算、大规模数据处理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等领域逐步推进自主能力建设。

  • 从实践探索到理念变革,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走向纵深。

2020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工业企业日益注重大数据在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创新。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先后发布《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各方协同发掘工业数据应用价值。

展望2021年,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从产品级、设备级向产业链级深入拓展,通过工业知识、业务、流程的数据化、算法化、模型化,形成动态感知、敏捷分析、全局优化、智能决策的强大能力。企业将更加重视数据战略与未来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围绕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应用、数据生存周期等循序建设。

  • 单一技术主体成长到多主体融入,大数据企业创新创业势能趋强。

2020年,大数据领域企业整体呈现多元差异化发展态势。企业持续深化大数据布局和应用创新,加快大数据技术能力建设,加速行业数字化变革。

展望2021年,在海量数据供给、活跃创新生态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以企业引领、专业化服务企业和融合性应用企业联动、大数据行业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明晰,大数据企业创新创业势能将持续增强。

  • 从统筹发展到特色聚焦,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向”深”而行。

2020年,《中国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2020)》显示,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总体占比达39%,在政策机制、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主体培育、产业集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展望2021年,受益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试点等政策叠加效应,地区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将持续引领全国大数据发展。在新基建、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货币、数字贸易、区域一体化等方面推动特色发展。

  • 从资源观到资产观,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成为新蓝海。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强化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政策引领下,企业、高校等多类主体围绕数据资源定价、交易等加强研究和探索力度。

展望2021年,随着数据要素可参与分配的政策红利效应释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将纷纷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探索数据资产有效运营和价值转化的可行途径。电信、金融等数据治理模式较成熟的行业加速数据运营和服务创新;交通、旅游、医疗、制造业等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行业深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业务变革;政府、民生等领域更加重视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应用成果融入决策、服务于民。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建设将成为地方改革重点,为数据在各行业、各业态、各模式中的融通应用和价值释放铺平道路。

数据来源:通信院、中商产业研究院

资料来源:C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