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与东方金信的“新基建”

内容概要:围绕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建设需求,“新基建”成为行业发展必须迈出的坚实步伐。“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加速构建智慧化社会,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东方金信在夯实自身业务能力、产品研发实力、业务拓展能力和实施部署能力基础上,认真分析行业发展需求,研判自身建设发展方向,构建属于自己的“新基建”。

  • “新基建”新在何处

(1)传统基建及现状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目前,中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以通信基础设施为例,互联网覆盖面和网速等指标可反映出各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人均水平和质量来看,的确和美国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互联网覆盖面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和《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2019年6月中国网民达8.54亿,覆盖面为61.2%。而2018年英国的互联网覆盖面为94.9%、日本的互联网覆盖面为84.6%、德国的互联网覆盖面为89.7%、法国的互联网覆盖面为82.0%、美国的互联网覆盖面为87.3%。

(2)“新基建”来源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新开年中央连续若干次提到“新基建”,“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基建”的重要地位。

(3)“新基建”内涵理解

据央视新闻2019年3月2日的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其中七大领域建设定位及要求如下表所示。

广义的“新基建”是以传输为核心的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演进的产物,由云、网、端三类基础设施组成。其中,云基础设施是指计算型的基础设施,除传统意义的数据中心之外,还包括基于通用IT软硬件构成的云XaaS服务设施等;网是指网络型的基础设施,所有连接万物的网络;端是指具备公共属性、负责收集数据的融合型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化改造后的传统基础设施。而狭义的“新基建”可以结合各省自身资源禀赋情况进行筛选重组形成各自的“新基建”视图。

  • “新基建”关键底层技术

(1)区块链

从数据视角,区块链可定义为一种服务于多方的软件架构,作用在于促进跨组织边界的可信数据流通和传输。区块链具有一系列鲜明的技术特点,使其能成为非常关键的数据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基于分布式系统技术,它可以用共同组网、共同维护数据的基本形式,构建多中心的协作模式;在协作过程中,基于密码学技术,它能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保证数据不可篡改;基于智能合约技术,它能激励各方数据的交换流通,形成良好的系统治理,促进数据价值最大化。由此,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分布式数据资产的存储和调用问题。

(2)隐私计算和人工智能

隐私计算是指面向隐私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发布(含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计算理论和技术,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敏感数据的前提下,分析计算数据并能验证计算结果,安全地实现数据价值。隐私计算并不指单一技术,而是包含了人工智能、密码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在目前实践中,隐私计算通常与人工智能的其他方法结合,应用于多方联合机器学习建模。

根据需求不同,隐私计算可用于保证数据输入或输出的信息保护。输入隐私保护(input privacy)是指计算方无法接触或分析出实际输入的真实数据,甚至中间计算结果,目标是防止数据泄露;输出隐私保护(output privacy)的目标是减少能从公开计算结果中还原出的真实输入,目标不在于防止数据泄露,而在于避免从公开结果中反推出原始数据2。前者又称为“数据计算过程保护”,后者又称为“数据计算结果保护”3。在隐私计算技术体系中,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机密计算(confi computation)等技术属于输入保护,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属于输出保护。

(3)大数据

在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中,适用于海量、多样化数据计算、存储、交换、分发的大数据底层技术框架和平台是重中之重。优质的大数据应用平台要具备可靠基础计算存储数据交换能力,具备支持机器学习的能力,具备高并发、高可用、多租户隔离和资源管控等执行与调度能力,具备让业务与数据快速实现互动、高效生产报告的能力,还要具备提供数据地图、数据脱敏工具、数据质量工具的能力。

(4)云计算

在这个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企业业务常常面临海量用户和海量交易的不定时冲击,带来海量数据的吞吐处理需求。系统通常在短时间内计算数据,以实现动态响应和策略应用;事务完成之后,必须按照合规要求安全可靠地长期存储数据。但是,传统的企业IT系统依赖本地化、集中式架构,扩展能力有限,建设和运维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高性能、高弹性、高可靠的计算和存储需求。

  • “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并非仅是“新基建”赋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它更需要企业明晰发展愿景,并对转型蓝图和转型路径进行一系列科学规划。数字化转型企业应抓住“新基建”机遇,在“智能+”的升级转型道路上少走弯路。

顶层推动、规划先行:“新基建”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未来应用场景存在较大想象空间。因此企业亟需深度洞察自身行业未来发展机遇,开展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利用“新基建”赋能企业转型。这个过程需要“一把手”积极推动,自上而下形成势能,为转型扫平阻碍。

持续投资、积淀人才:“新基建”对资金与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要求。从传统项目的投资与运营角度,一次投资往往能产生持续的效应,对人员素质的需求相对固定。“新基建”与其催生的新项目具有技术迭代速度快、项目运维要求高、资源协调难度大等特点,要求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并维持一支与新兴技术和前沿市场接轨的人才队伍。

数据共享、生态互联:“新基建”可以打造一个数据共享互通、产业融合互联的基础环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技术层面对共享互联的限制将被打破。企业间通过协作形成递增效应的真正壁垒在于管理层与决策层的转型。能够快速识别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并协同上下游创造价值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 “新基建”与碳中和

碳中和概念与我国基建行业关系密切,中国碳排放的40%来自房地产和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钢材消耗量占全国的1/4到1/3,水泥用量占1/3以上,而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有15-24亿吨,但资源化率不足5%。在碳中和目标下,传统基建项目遭遇挑战,而“新基建”的重要性则逐渐体现出来。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在减排效果具备一定的优势。“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铁、公、机”,是绿色复苏计划的关键词,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如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涉及诸多产业链。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周期,以大数据中心为例。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时代必备的基础设施,也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支撑。但同时,数据中心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能源消耗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耗电总量约为600-7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0.8%-1%。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将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1-2倍,能源消耗量也将翻一番,达到社会总用电量的1.5%-2%。

基建产业的发展与碳中和的概念并不对立,基建是推动内循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同样是转型升级的先驱者。所谓“新基建”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全社会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体系。

短期内“新基建”虽然难免增加排放,但在产业升级带来的中长期影响上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会改变现有的排放格局,为碳达峰后碳中和的实现贡献力量。

  • 东方金信的“新基建”

(1)数据“新基建”

数据“新基建”是指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数据科学等数字技术(可统称为“ABCD”,公司对应的产品体系已覆盖。),有助于克服数据要素的主要问题,满足如下4个特性:有助于确认数据权属,追踪数据流动,从而清晰地界定和保护产权;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合规,充分保护数据属主隐私;有效实现碎片数据、孤岛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并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可信可验;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存储和计算。因此需要从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协同生产三个核心要求下开展数据“新基建”。

安全存储是指满足数据安全计算和可靠存储要求,这是数据要素释放生产力的基础。数据存储的通常方式包括本地存储、外部托管或第三方的可信执行环境,用户应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存储策略。在存储时,数据应有相应的加密和隔离措施,可根据需要删除数据,或在误删之后有恢复补救机制。

可信传输是指数据在不同所有者和控制方传递过程中,能追踪数据全流程,保护好产权,并保证数据的可信任、可检验。这是数据要素释放生产力的必要步骤。在数据传输时,数据应只能流向获得合法授权的接收方,传输过程应有合适的加密方案和鉴证验真方案,确保所传递的数据不被篡改。因此,可信传输的基本技术要求既有准确、安全、高效,也包括用户授权、选择性披露,不能突破授权范围进行披露。传输过程应具有防篡改和多点验证的能力,全流程也应可审计和可追溯。

协同生产是指打通多方之间的可信数据,互联互通,让更广范围内的更多数据联合发挥更大价值,在此过程中同时注意隐私和合规。这是数据生产力释放的形态。常用的方法有数据融合分析、联合建模、隐私计算等。合法合规、隐私保护始终是数据要素投入生产时所遵守的基本前提,生产方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协同生产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设计合理的流通激励机制,给予贡献者合理的回报,让用户的价值在协同过程中最大化、合理化,这样各方才有动力源源不断地分享贡献数据,促进生产。

基于ABCD等数字技术搭建的数据“新基建”将通过满足以上三大核心要求,使数据要素能克服固有缺陷,协助用户释放数据生产力。

(2)业务“新基建”

国家支持、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在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之下,“新基建”已然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多家互联网企业加大“新基建”布局,互联网巨头一马当先,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重点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多家公司也已有布局。有分析认为,疫情影响下,5G、人工智能、数字化应用等“新基建”内容成为热门话题,科技企业顺势通过发布阶段性成果,展示其“新基建”优势一面,希望借此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截止目前,公司在围绕“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碳中和”等国家宏观战略规划方面,没有形成较好的认识。公司领导层也并没有针对相关战略制定公司自身的发展规划。上述 “新基建”七大领域内,仅在大数据中心建设在行业内被认可,相关体系和方法论的梳理还有待完善。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得到腾讯认可,但应用场景和产品推广力度欠缺。其余五大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既没有相关行业数字化建设方向研究,也没有拓展相关用户。

建议公司夯实现有产品、研发和实施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基建”相关行业领域,围绕政府和企业“新基建”规划与顶层设计能力不足、缺乏生态合作圈打造能力、业务运营和新模式新业态孵化能力不足的痛点和需求入手,寻找“新基建”数字化建设应用场景,寻求合作伙伴,逐步渗透到相关领域中。

(3)管理“新基建”

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团队管理的精细化和运营的数字化。目前公司业务量增长趋势良好,相关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的管理流程也高效运行,但数字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有待加强。以报销为例,在易快报上线之前,报销流程和相关表格的填报浪费很多时间。易快报上线后,特别的智能拍照的应用,为报销员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

建议公司从员工入职开始,实现公司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全体员工不签字、少签字、不提交管理事项报表为目标,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围绕公司管理和流程管控,研发相应的产品和平台,已上线与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公司内部应用和运行良好后,可以形成智能办公系统进行推广销售,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

[2].戴德梁行研究部—《中国新基建2020》

[3].亿欧智库–《2020新基建展望》

[4].赛迪智库–《“新基建”发展白皮书》

[5].普华永道–《新基建下的企业数字化》